鮮成評《鼠疫與近代中國》︱誰締造了近代中國的衛生制度?
1910-1911年的鼠疫流行,給予清政府推行衛生制度化的契機,隨后北京,天津,上海的現代衛生制度初具規模,中國逐漸認識到,衛生事業具有廣泛的政治、外交影響。
袁一丹重讀周策縱︱哀時竟止鉤沉史
近年來“五四”遭遇的冷漠與質疑,可以用周策縱的一句話作回應:以“五四”超越“五四”。不是繞過“五四”,或把它送進博物館,而是立足于“五四”本身來超越“五四”。
李公明︱一周書記:唯有清澈的孩子……可以教育我們
《青春無羈:狂飆時代的社會運動(1875-1945)》是一部獨特的青年文化史,也是一部透過青年運動的視角來觀看世界的獨特的西方亞文化史。
羅爭鳴︱“一去二三里”是邵雍寫的嗎?
不知從何時何地,又起于何人,這首詩在語文教材和各種媒體上,都被冠以邵雍的名字。也許這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一首好詩總要有一個作者。
張耕華︱黃霸:循吏的巧偽者——讀呂著筆記之一
黃霸原也是一個“質樸守正”、不肯說假話的人,何以后來做出這些弄虛作假的事呢?身陷囹圄的那兩年,他會不會也悟出一點“教訓”呢?
羅伯特·哈里斯談政治小說與歷史小說創作
《軍官與間諜》可能是我寫得最好的一部小說。我寫它的時候覺得自己仿佛找到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完全真實的歷史,卻是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來的。
周雨霏讀《無處安放的同情》|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如果將本書同時置于歐洲保守主義以及全球化給后冷戰的歐洲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兩個維度內,不難認識到,書中的思索是一名文化保守派學人對中間偏左的主流公共圈的問責。
俞曉群︱五行占:金木水火沴土之君臣相背
“凡思心傷者病土氣,土氣病則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沖氣所沴,明其異大也?!?/p>
薛靜評《說書人與夢工廠》︱網絡文化工業中的抄襲與共享
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具有價值、具有生命力的或許不再是內容,而更體現為機制。從知識產權的研究出發,這些探索所提供的洞見具有范式性的意義。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歷史河流中的……擱淺與倒退
里拉說我們至今為止沒有關于“反動”的理論,關于“反動”的思想圖景和信念力量被我們嚴重地忽視了,但是在現實中它卻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歷史力量,我們卻無法理解和把握。
諫早庸一︱伊斯蘭與中國天文學在蒙古時代的相遇
諫早庸一用文獻分析和圖表解讀相結合的方法來考察蒙古帝國時期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是全球史視野下研究不同文明體之間文化交流的經典案例。
方欽︱因念行制:“觀念”對制度研究究竟有多重要
現實中真正施行著的制度,人們無論是遵從它還是違背它,都是懷有某種意向而行動的;這種“意向”,才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核心特質。
孫嘉琪︱靈知的前世今生(下):沃格林、施特勞斯與霍布斯
靈知主義必然是自反的:必然興起霍布斯這樣的“靈知主義者”來剿滅那些亂用過剩的血氣,從而將“內心的神秘知識”變成暴力政治的靈知主義者。
鮮成評《鼠疫與近代中國》︱誰締造了近代中國的衛生制度?
1910-1911年的鼠疫流行,給予清政府推行衛生制度化的契機,隨后北京,天津,上海的現代衛生制度初具規模,中國逐漸認識到,衛生事業具有廣泛的政治、外交影響。
袁一丹重讀周策縱︱哀時竟止鉤沉史
近年來“五四”遭遇的冷漠與質疑,可以用周策縱的一句話作回應:以“五四”超越“五四”。不是繞過“五四”,或把它送進博物館,而是立足于“五四”本身來超越“五四”。
李公明︱一周書記:唯有清澈的孩子……可以教育我們
《青春無羈:狂飆時代的社會運動(1875-1945)》是一部獨特的青年文化史,也是一部透過青年運動的視角來觀看世界的獨特的西方亞文化史。
羅爭鳴︱“一去二三里”是邵雍寫的嗎?
不知從何時何地,又起于何人,這首詩在語文教材和各種媒體上,都被冠以邵雍的名字。也許這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一首好詩總要有一個作者。
張耕華︱黃霸:循吏的巧偽者——讀呂著筆記之一
黃霸原也是一個“質樸守正”、不肯說假話的人,何以后來做出這些弄虛作假的事呢?身陷囹圄的那兩年,他會不會也悟出一點“教訓”呢?
羅伯特·哈里斯談政治小說與歷史小說創作
《軍官與間諜》可能是我寫得最好的一部小說。我寫它的時候覺得自己仿佛找到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完全真實的歷史,卻是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來的。
周雨霏讀《無處安放的同情》|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如果將本書同時置于歐洲保守主義以及全球化給后冷戰的歐洲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兩個維度內,不難認識到,書中的思索是一名文化保守派學人對中間偏左的主流公共圈的問責。
俞曉群︱五行占:金木水火沴土之君臣相背
“凡思心傷者病土氣,土氣病則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沖氣所沴,明其異大也?!?/p>
薛靜評《說書人與夢工廠》︱網絡文化工業中的抄襲與共享
在當下這個網絡時代,具有價值、具有生命力的或許不再是內容,而更體現為機制。從知識產權的研究出發,這些探索所提供的洞見具有范式性的意義。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歷史河流中的……擱淺與倒退
里拉說我們至今為止沒有關于“反動”的理論,關于“反動”的思想圖景和信念力量被我們嚴重地忽視了,但是在現實中它卻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歷史力量,我們卻無法理解和把握。
諫早庸一︱伊斯蘭與中國天文學在蒙古時代的相遇
諫早庸一用文獻分析和圖表解讀相結合的方法來考察蒙古帝國時期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是全球史視野下研究不同文明體之間文化交流的經典案例。
方欽︱因念行制:“觀念”對制度研究究竟有多重要
現實中真正施行著的制度,人們無論是遵從它還是違背它,都是懷有某種意向而行動的;這種“意向”,才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核心特質。
孫嘉琪︱靈知的前世今生(下):沃格林、施特勞斯與霍布斯
靈知主義必然是自反的:必然興起霍布斯這樣的“靈知主義者”來剿滅那些亂用過剩的血氣,從而將“內心的神秘知識”變成暴力政治的靈知主義者。